首页 > 新闻中心 > 江苏

骄傲!如东教师画作入选全国教科书

来源: 紫牛新闻

2025-09-11 21:42:00

新学期伊始,如东县实验小学三年级美术课堂上,一本摊开的人教版美术教材吸引了师生们的目光——第二单元第2课选用的农民画《其乐融融》,落款“高金梅”三个字格外熟悉。这位大家身边熟悉的作者,让课堂多了一份亲切与自豪。

这幅描绘家庭祝寿场景的作品,正是出自该校美术教师高金梅之手。从2020年怀揣“与党同寿”的初心进行创作,到作品登上《人民日报》、入选全国画展,再到如今走进千万学生的课本,这幅画作的“进阶之路”,不仅是一位基层美术教师的成长见证,更折射出如东县从校园美育到县域文化传承的深层探索。

一画载情

从生活暖意到国家级认可

“最初构思时,脑海里浮现的是小时候给祖辈们祝寿的场景。”回忆《其乐融融》的创作历程,47岁的高金梅眼神里满是温情。

2020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99周年,高金梅将“家庭祝寿”与“家国情怀”巧妙融合,为作品定下“与党同寿、九九归一”的内核。画面中间,三代同堂围坐圆桌为老人庆生,晚辈递果、梳头的细节尽显孝道;四周将中国梦、科技兴国、城乡建设等时代元素融入其中,圆形房屋设计既含有“团圆”之意,又呼应“天圆地方、天人合一”的传统哲学。高金梅融合剪纸与农民画手法,以质朴笔触传递生活本真,摒弃专业绘画的“光影调和”,用“主观情感”主导色彩,追求直观视觉冲击力与吉祥寓意。人物以“夸张变形”突出特征与场景,不求比例精准,但求把“事”说清楚、把“情”表到位,多为圆脸、粗身、大手大脚,尽显劳动者的勤劳朴实。

这幅兼具温度与深度的作品,自诞生以来便屡获认可。2020年,它从全国众多作品中脱颖而出,成功入选中宣部、中国美术家协会联合主办的“新年画  新生活”全国画展,成为当年如东县唯一入展的作品;2021年新年之际,画作登上《人民日报》,主办方特意邀请高金梅录制视频分享创作理念;此后五年间,作品持续受到关注,北京大学文创院主动邀约签约,将其开发为文创产品推广;2025年6月,《其乐融融》再获殊荣,入选“首届中国乡土绘画(农民画)作品展”,在中华艺术宫(上海美术馆)与其他543件佳作共同展现乡村生活新貌。

“今年开学,同事拍了教材里的作品给我,我还以为是看错了。”谈及作品入编教材的惊喜,高金梅至今难掩激动。人教版教材作为全国千万学生的“美育课本”,艺术水准、教育价值极高。正如教材评语所言:“农民画《其乐融融》构图新颖、色彩鲜艳、人物形象质朴,表现的是一个大家庭齐聚一堂、共同为老人贺寿的场景。从画面中可以看出一家人其乐融融,沉浸在幸福的气氛之中。”

校园筑基

以美育心让本土文化“活”起来

高金梅的成长与如东县实验小学的美育土壤密不可分。自2007年加入该校美术组,她便在这片重视艺术教育的天地里深耕不辍。

作为江苏省艺术特色学校,如东县实验小学始终将“以美育心”为教育理念,构建起多元化美育体系——依据教师专业特长,开设扎染、书法、版画、泥工、拼贴等十余个美术社团,每周社团课上,孩子们总能在老师的指导下尽情释放创造力。

“高老师是我们美术组的‘高产标杆’,她的作品不仅完成效率高,质量还特别出色,我们常开玩笑说,这跟她‘姓高’有关。”提及高金梅,同为美术老师的周娟笑语中满是赞赏。在如东实小美术组,这样的专业氛围已成常态。在老师们的指导下,学生作品屡屡在全国及省市各级比赛中获奖。本学年,高金梅辅导的学生就拿下如东县小学生现场绘画陶艺大赛一等奖、南通市校园艺术节二等奖等。

“看到老师的作品在教材里,我特别骄傲!”学生曹梓涵的话,道出了同学们的心声。课堂上,高金梅常以《其乐融融》为例,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美:让孩子们观察画面里的孝道细节,理解传统美德;带大家感受农民画的大胆用色,鼓励他们用夸张手法创作;结合如东“中国民间画之乡”的地域特色,讲解农民画的独特魅力。“高老师说,画出心里的美好,就是最好的作品。在她的作品里,我看到了在国家繁荣昌盛的时代背景下,人民幸福美满安居乐业的景象。”学生李宥希说,如今她总爱用画笔记录校园生活和家乡风景。如东县实验小学副校长夏小兰表示,高金梅作品入编人教版教材,是学校美育成果的生动体现,“我们始终相信,美育不是简单的技能传授,而是让学生在艺术中感受文化、滋养心灵。未来,我们会让更多本土文化元素走进课堂,让美育真正‘活’起来。”

县域深耕

从“一师一作”到美育生态共筑

教师个体的成绩是美育发展的喜人成果,但更重要的是以此为契机,带动整个美育师资群体的成长与突破。唯有师资水平整体提升,才能将优质美育资源传递给更多学生,实现“以美育人、以文化人”的深层价值。

《其乐融融》的出圈,背后是如东多年来对美育工作的系统推进。“这不仅提振了全县美术教师的创作自信,更让如东农民画这一非遗品牌走向全国。”如东县中小学美术研训员冯军说。

如东是“中国民间画之乡”,农民画作为当地非遗项目,始终是县域美育的重要载体。多年来,以如东实验中学美术教师冒孪国牵头,一批美术教师组成创作群体,高金梅便是其中的优秀代表。他们利用课余时间深耕农民画创作,作品多次在各级展览、媒体发表,为本土文化传承注入活力。如今,随着《其乐融融》走进全国教材,更多人将通过这幅画认识如东农民画,感受其质朴生动的风格。

在推动本土文化与美育融合的过程中,如东还探索出一系列创新路径。2022年,如东县博物馆与县教师发展中心联合成立“博物美育研究中心”,聚焦生物多样性保护教育和美育融合,将“本土生态”与“非遗技艺”纳入美育范畴。以“小勺子自然美育(如东)工作站”为例,自2018年成立以来,该工作站联合环保公益机构,通过“勺嘴鹬教室”“博物美育夏令营”“生态主题画展”等项目,让学生在艺术创作中了解南黄海湿地的生物多样性。截至目前,工作站已培训自然美育导师40余名,建立“勺嘴鹬教室”15个,举办三届师生生态画展,覆盖学生逾3000人,其打造的勺嘴鹬教室工作坊还两次斩获江苏省中小学生艺术展演一等奖。

“我们还启动了‘艺术教师驻馆计划’,让老师走进博物馆,联合开发特色美育课程。”冯军介绍,通过这种方式,学生们能在博物馆的独特场域中,接触掘港老布、贝壳工艺等本土非遗,了解湿地生态、物种资源等家乡特色,进而建立起深厚的乡土情怀。

前路探索

破认知瓶颈让美育照亮成长

尽管如东美育工作成效显著,但县域推进中仍面临现实挑战。

冯军坦言,当前社会对美育的认知存在局限,不少人片面地认为美育就是艺术教育,更狭隘地理解为某个画种或乐器演奏技巧的学习,忽视了艺术背后的文化内涵与审美培育。同时,部分美育教师对自身专业成长的重视程度不足,影响了美育课程的实施质量。

针对这些问题,如东已开始布局新的探索。未来,县域美育将在县教体局人才培养“三航”行动指引下,重点围绕“资源整合”与“教师成长”两大方向发力:一方面,持续发掘本土非遗资源,结合湿地生态、沿海文化等特色,开发更多融合性美育课程;另一方面,通过“蓬树计划”“创作沙龙”“写生研修”等形式,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与文化认知,鼓励他们将本土元素与创新理念融入教学与创作。

“美育的核心是‘以美育人、以文化人’。”冯军表示,从《其乐融融》走进教材,到“博物美育”惠及万千学生,如东的美育之路始终围绕“本土”与“生活”展开。随着更多优质美育资源的整合、更多教师的主动参与,如东将构建起更完善的美育生态,让本土文化在代代传承中焕发新活力,让审美素养成为每个孩子成长的“必修课”。

通讯员 袁嘉翊 朱海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