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执行实录——跨越三千公里的“追款记”
来源: 无锡市中级人民法院
2025-09-11 20:47:00
编者按
错综复杂的案件,状况频发的现场
如何维护司法权威,同时兼顾人性考量
这公平正义的“最后一公里”怎么打通
执行工作中的酸甜苦辣
令人叹息的人间悲喜
说不清道不明的万千思绪
执行工作千百事,请君听我缓缓说
霍明坤
新吴法院执行局
五级法官助理
跨越三千公里的异地执行
上一周,执行干警霍明坤、法警刘明泽风尘仆仆回到单位……
·
·
嘿,坤坤,这趟远差不容易吧?
那可不,各种buff叠满,都是故事啊!
你这到底是什么样的故事,我想听听……
辨,在困境中找到案件突破口
8月的一个夜晚,我正排查案件,其中两个案件格外引人注目——涉案两家公司都在大西北,且都欠设备款。系统初查显示它们名下均无房无车无存款,根据经验,案涉设备很有可能还在当地。我试着和两公司联系,得到的反馈要么是“没钱,再等等”的敷衍,要么是“您拨打的电话不在服务区”的忙音。再在企业查询系统查询后,我发现两家公司在当地堆着不少执行终本案件,账户早已被轮候冻结了大几百万限额——也就是说,账户里就算有钱,也轮不到我们扣。
案件立案已有一个多月,系统查不到财产、企业早已被“限高”,无锡到西北两地又相隔三千公里,面对似乎陷入僵局的案件,我又向申请人了解了情况,申请人称:被执行人公司购买的设备仅付了一半款项,设备早已运到当地,尾款迟迟不付,但此前了解到对方仍有一些订单在生产,因此希望法院加大执行力度。在分别委托当地法院协助调查后发现,两家公司的确仍在经营状态。我由此判断公司是一定具有履行能力的,但如果只是在办公室里被动等待,这笔欠款恐怕永远无法追回。
经研究决定,必须采取异地查控:派干警亲赴公司所在地,实地锁定资产、督促履行。在与当地法院协调报备后,我和同事刘明泽收拾好行囊,启程前往三千公里外的大西北。
异地执行从不是易事,设备被藏匿、遭遇暴力抗法、长途奔波的疲惫等,都是能够预料到的挑战。出发前,我提前整理并反复核对案件材料,再拟定执行方案,以应对可能出现的突发状况。
次日早8点,我们揣着材料启程,飞机转汽车,历经近一天的奔波,终于抵达目的地。还来不及休整,我们便决定先去案件一所涉甲公司“踩点”——万一有收获呢。下午5 点,我们赶到公司门口,却见大门紧锁,门卫房里也无人值守。难道…… 之前的调查有误?这家公司真停业了?
谈,先礼后兵总是要的
我们贴着厂区护栏,从缝隙向里远眺,发现角落里停着好几辆汽车,远处的厂房还有灯光。“里面一定有人在,我们进去看看!”,我边说边打开执法记录仪,和刘明泽组成“猛男组合”一把推开厂门护栏,快步走进厂内。
一进生产车间,设备运转的“滴滴”声就扑面而来,我们找到生产经理老王,向他告知来意并送达文书后,老王向远在北京的老板汇报了情况。
我环顾四周,看到案涉设备还在厂房内,不时有工人在旁穿梭作业,心里就有数了,我便开门见山:“王总,你们厂还在运营,把案款付掉不就了结了?这个案件肯定要有个说法的,不能就这么拖下去。”老王听后,以“做不了主”为由,提出“先凑10万、余期分款”的拖延方案。
又是熟悉的“拖字诀”,可不能顺着这一套路来。我直接拿过老王的电话,对那头的老板说道:“现在是执行阶段,我们这么远过来,就是要解决问题的,要么你们今天把欠款付清,要么我们依法把设备扣走——现在设备所有权还是申请人的,你们没付清尾款,不能一直用。再给你半个小时考虑时间!”
在给公司负责人下了最后通碟后,我们开始对厂房进行勘察。这一察,新的难题又出现了:据申请人说,当时安装设备时厂房还是空的,现如今密布生产线,通道七扭八拐,设备宽大很难挪走,而唯一足够设备进出的门不仅被杂物堵塞,老王还称这门早已损坏,平时运输产品只走其他小门。
启,主动权要掌握在自己手里
面对这一此前并未料到的挑战,我们尝试通电开启大门,大门却纹丝未动。老王又在一旁劝道:“法官,我都和你们说了嘛,门是坏的,设备运不走的,明天再谈吧?”
此等僵局哪能等到“明天”?“猛男组合”尝试用人力开启大门。我伸手拽住大门的铁链,一拉发现,铁索变紧了——有戏!我俩立刻分工:一人拉动铁链,一人帮忙撑门,大门终于缓慢向上抬起,然而升到近两米高度时,无论再怎么操作,都无法再升上去,而这个高度,对体积不小的案涉设备来说,依旧是“过不去的坎”。
此时,给公司留的半小时期限已到,对方仍没有还款意愿。我心里清楚:对方早就算准了大门难开、设备难运,想靠客观条件拖垮执行。三十多度的高温把厂房烤得像蒸笼,汗水早已浸透制服,但我憋着一股劲,当即联系叉车,敲定“两台叉车,一台顶门、一台拖设备”的方案。
晚上8点,叉车到达现场。我们和叉车师傅反复确认细节,只见叉车顶住大门,进入厂房,迅速清理杂物,为拖运设备腾挪空间,在搬离了部分生产线操作台后,设备终于能够穿行。
速,拉上设备运回无锡
然而,就在设备快被拖到大门口时,老王突然上前阻拦,提出“明天先凑20万协商”,我眼看事情已经推进到这一步,如果到此为止,恐怕“夜长梦多”,不仅申请人的权益得不到保障,后续执行只会更被动,必须要加强主动权,给申请人争取谈判优势。于是我果断拒绝:“不行,要么今天付掉全部尾款,要么我们依法先扣设备后再谈。”
话音刚落,厂区晚班员工渐渐往门口聚集,有人忍不住开口:“法官,公司还欠我们工资呐,你们把设备拖走了,我们的工资不是更没着落了吗?”聚集的员工越来越多,场面眼看就要失控。
刘明泽立刻上前安抚:“大家别慌,我们依法执行是帮申请人要回欠款,不会影响工资。公司积极解决欠款,早点恢复正常经营,大家才能拿到钱,对不对?”一边说一边疏导人群。我严肃要求老王劝离员工,同时为了缓和局面,我也作出让步:同意把设备扣走后暂留在当地,第二天再继续协商还款方案。
几番沟通后,人群终于渐渐散去,此时已是晚上十点半,公司一方还有四五个人在场,眼神里仍有不甘。我心想:晚上人这么少尚且状况不断,明天指不定会有什么新问题出现,“迟则生变”的道理不能忘。
果然,公司这边还不死心,又阻拦货车入厂。我们当机立断,立刻控制厂区门禁,明确告知“阻碍执行将承担法律责任”,同时催促叉车师傅加快速度。
夜色中,货车终于载着设备缓缓驶离厂区,我抬手看表,时间已过午夜十二点,这场跨越三千公里的异地执行,终于在凌晨的寂静中迈出了关键一步。
从早八时启程,到凌晨时分结束工作,这一天我们连轴转了超过十六个小时。次日,双方和谈无果,货车顺利驶向通往锡城的高速入口,想到设备变现后能够为申请执行的企业挽回近百万元损失,我心中的石头终于落了地,连日奔波的辛苦也仿佛被一股暖意冲淡。启程吧,还有下一个现场盲盒等着我们去拆呢……
从太湖之滨到陇原大地,这趟跨越三千公里的执行,没有惊天壮举,却藏着执行干警最朴素的坚持——怕申请人“纸上权益”变泡影,所以再远也奔赴;怕被执行人“小伎俩”拖黄案件,所以再难也扛住。每一件被汗浸湿的制服、每一个不眠不休的夜晚,都是为了让胜诉权益真正跨越山海,落到实处。
来源:新吴法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