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中心 > 健康

22岁小伙确诊结肠腺癌……是什么透支了他的肠道健康

来源: 紫牛新闻

2025-09-11 18:59:00

不少人认为结直肠癌是“老年病”,但近年来,患上结直肠癌的年轻人却越来越多。前阵子,22岁的小夏(化名)因持续腹痛、排便异常就医,最终在南京丁义山专科医院被确诊为结肠癌。对此,该院消化科主任李仲意指出,长期不良生活习惯,很可能是背后的“推手”。熬夜、饥一顿饱一顿、长期辛辣或高油高糖等不健康饮食习惯……这些年轻人习以为常的生活方式,都在悄悄给肠道健康“埋雷”。

李仲意主任看诊

年轻小伙确诊结肠癌

不良习惯或成“元凶”

今年8月,小夏突然出现上腹部持续性胀痛。仗着自己年轻,他没把这事放在心上,总觉得 “歇一歇就能好转”。可没想到,症状不仅没缓解,反而越来越严重,原本的便秘突然转成了腹泻,一天排便次数多达7-8次。直到8月底,他开始出现黑便,胃口也变得很差,吃不下东西,这才慌了神,在家人的陪同下紧急前往南京丁义山专科医院就诊。

“他刚来时,面色发黄、嘴唇苍白,是明显的贫血貌。” 接诊的消化科主任李仲意回忆道,“他在就诊时,状态较差,说话时都带喘,整个人还控制不住地发抖、出虚汗。”

结合小夏的症状,李仲意主任先为他做了基础检查,触摸时发现其右上腹质地较硬,存在异常。为进一步明确病因,主任随即安排他进行胃肠镜检查。检查结果让人揪心:小夏的十二指肠球部发现一深溃疡,更严重的是,在距离肛缘30厘米的乙状结肠位置,发现了一处占位性病变,肿物已环绕肠腔1/2生长。

情况紧急,李仲意主任立刻取了6块病变组织,并安排加急送检,病理诊断为腺癌。为进一步精准诊断,建议小夏进行免疫组化标记检查,最终病理结果显示,符合“结肠腺癌肝转移”。

肠癌,为何会盯上这位年轻人?经过医生询问得知,小夏并没有结肠癌家族史。但是由于工作原因,他长期熬夜,饮食也不规律,经常点外卖应付;遇到喜欢的食物就无节制地吃,还三天两头和好友约着吃火锅、烧烤,“炸鸡配啤酒”更是他的最爱。时间一长,便秘成了困扰他的问题,但他始终没当回事。

“他才22岁啊,这么年轻,怎么就得了癌症……”面对这个残酷的结果,小夏的家人难以接受,满是痛心与无助。据了解,目前小夏已开始接受放化疗治疗,待病情稳定后,还将进行后续的手术治疗。

李仲意主任给患者做检查

腹痛、排便异常别忽视

警惕肠道“沉默的潜伏者”

结直肠癌的致病原因多样,通常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李仲意主任举例,如不良饮食习惯,长期摄入高脂肪、低纤维食物;遗传因素,部分患者有家族遗传史,基因突变在发病中起重要作用;长期肠道炎症或感染可能引发肠道细胞异常增生,进而发展为癌症;缺乏运动、长期久坐、吸烟、饮酒等不良生活习惯,也会增加患病风险;此外,随着年龄增长,身体机能下降,患病风险也会相应升高。

“结直肠癌早期症状易被忽视,一旦出现腹痛、排便改变(腹泻或便秘)、腹部包块、贫血、低热、乏力、消瘦、浮肿等症状,务必及时到医院检查,以便早期发现、诊断和治疗。” 李仲意主任强调。

根据《中国结直肠癌筛查与早诊早治指南》推荐,普通人群≥50 岁、高危人群≥40 岁应开始筛查。其中,结肠镜检查是最准确有效的筛查方式,内镜医师可通过高清镜头完整观察整个结直肠情况,发现可疑病变时可取样活检明确性质,对癌前病变及早癌还能及时进行内镜下治疗。早筛、早诊、早治是降低结直肠癌发生率及死亡率的关键。

李仲意主任指出,结直肠癌多由腺瘤性息肉逐步演变而来。但早期无明显临床症状,如同“沉默的潜伏者”藏在肠道内,从息肉发展为癌变,通常需要 5-8 年。“在息肉阶段发现并切除,是预防肠癌的有效途径,而肠镜检查是发现肠息肉的最佳方式。”他补充道。

“早期发现息肉,医生可在内镜下直接切除,安全高效。” 但李仲意主任也提醒,腺瘤性息肉即便切除,复发概率仍较高,这类人群需每年定期进行肠镜复查,密切监测肠道情况。

我们该如何预防结直肠癌?李主任表示,预防结直肠癌,关键在于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建议定时定量,规律饮食,多吃蔬菜、水果、全谷物,增加膳食纤维摄入,少吃红肉和加工肉类。肥胖是明确的危险因素,坚持规律运动,有助于控制体重,同时注意戒烟限酒,避免吸烟和 “二手烟”的 危害。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万惠娟


校对 陶善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