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的寻访·让我记住您的名字⑧|肖国生:钢笔与子弹镌刻的信仰答卷
来源: 紫牛新闻
2025-10-31 12:48:00
编者按: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新华报业少年志融媒平台依托扬子晚报特别推出《少年的寻访·让我记住您的名字》云端思政课,让我们循着少年的脚步,走进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抗战纪念设施、烈士纪念馆,在行走中回望历史,铭记英雄。那些永不褪色的忠魂,是无数中国人心系家国,浴血奋战的缩影。他们的名字,早已化作跨越时空的精神坐标,镌刻着烽火岁月的记忆,承载着中华民族的精神,绽放着恒久闪耀的光芒。
![]()
在江苏句容的巍巍茅山脚下,茅山新四军纪念馆肃然矗立。这里的文物诉说着青春的热血与信仰的力量,铭记着一段烽火连天的岁月。在本集《少年的寻访·让我记住您的名字》思政课中,来自句容的学生寻访小队走进茅山新四军纪念馆,透过馆内静静陈列的一支钢笔与 4 枚子弹,探寻一位年轻革命烈士的信仰答卷。
![]()
14岁背起竹筒枪参军,
跟随陈毅创建茅山抗日根据地
茅山新四军纪念馆讲解员钱薇介绍,钢笔和子弹的主人名叫肖国生,1916年出生于湖南浏阳。14岁时,他毅然背起竹筒枪参加红军,17岁时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34年,在著名的太沅桥战斗中,他负重伤,没能参加红军主力长征。但伤痛从未压垮他,他拖着伤残的身体,坚持了三年艰苦卓绝的游击战争。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红军游击队改编为新四军,肖国生担任一支队一团宣传股长。1938年2月,新婚仅两天的他,毅然告别妻子,随部队向江南敌后进军。
1938年春天,肖国生调任新四军老二团政治主任。同年6月,他跟随司令员陈毅抵达茅山地区,投身到开创茅山抗日根据地的斗争中。肖国生经常深入基层,和战士们同吃、同住、同劳动、同战斗。休息时,他和战士们促膝谈心,战士们都把他当作知心朋友。
![]()
他是全军“政治工作模范”,
为掩护战友壮烈牺牲,年仅23岁
在茅山抗战不到 10 个月的时间里,老二团先后取得了火烧新丰车站、夜袭句容城、奔袭延陵等一系列战斗的胜利。陈毅司令员称赞他是“一位不凡的政治工作天才”!1939年2月,在新四军全军大会上,肖国生被誉为全军的“政治工作模范”“共产党员模范”“青年人模范”!
可是,连续的胜利让敌人恨之入骨。1939年3月7日,日军调集5000多日伪军,兵分八路,突袭了新四军驻地上下会。危急时刻,团长命令一营战斗,二营掩护肖国生和机关突围。但肖国生坚决拒绝了!他说:“在这样的生死关头,我怎么能先走呢!”他亲率一个连拼死阻击,掩护主力突围。激战中,这名年轻的指战员身中数弹,壮烈牺牲,年仅23岁。
陈毅在为肖国生亲撰的悼文中写道:“茅山的风雪,长江的波涛,江南数万同胞的怒吼都在追悼我们的抗战英雄肖国生的死去。都在准备着向敌寇复仇!”
“在那种生死抉择的时刻,是什么支撑着肖国生做出这样的决定呢?”听了肖国生的故事,参与寻访的同学们忍不住问道。“是坚定的信仰和对人民、对国家的无限忠诚,让他毫不犹豫地选择牺牲自己,保护更多的人。”讲解员钱薇告诉同学们:“这种精神,值得每一个人永远铭记和学习。”
英雄从未远去,
钢笔和子弹见证烈士信仰
时光荏苒,精神永存。如今在茅山新四军纪念馆,24件与肖国生紧密相关的遗物静静陈列其中。这些遗物不仅记录了烈士短暂而又光辉的一生,更彰显着其坚定的信仰。
![]()
茅山新四军纪念馆馆长孙志军告诉同学们,当你们记住肖国生的名字,记住的不仅是一位英雄,更是一种精神——那是“少年负壮气,奋烈自有时”的担当,是“把小我融入大我”的胸怀,更是面对艰难险阻时,勇往直前、舍生忘死的无畏气概。今天,无数青年像他一样,在乡村振兴、基层服务、科技创新的战场上,以青春之我,续写着新时代的答卷。希望你们记住,英雄从未远去,他们的精神,就是照亮我们前行的光。
![]()
“我会记住他的名字,把这种英勇无畏、舍生忘死的精神传承下去。”“肖国生用生命保护老百姓,这种奉献精神太珍贵了。我要像他一样,做个有爱心、有担当的人。”……茅山新四军纪念馆里,钢笔和子弹见证的忠诚,已化作少年心中不灭的火种,在新时代的征程上代代相传。
![]()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王雪瑞
编导 周欣
拍摄 庄建剑 罗皞
剪辑 罗皞
美编 王亚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