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中心 > 文娱

南航新生探访江南水师学堂 循鲁迅足迹感悟“文学之都”底蕴

来源: 紫牛新闻

2025-10-19 18:05:00

2025年10月19日是鲁迅逝世89周年纪念日,10月18日,位于南京市鼓楼区的江南水师学堂旧址迎来了三批特殊的访客。他们在“老羊老师”的带领下,分别在上下午三场活动中开启120分钟的文学与历史探寻之旅,重点追溯了文学巨匠鲁迅与南京的深厚渊源。

此次活动是扬子晚报“繁星读书会”系列主题活动之一,由扬子晚报与南京三点钟旅游服务有限公司、朴阅书店联手举办。活动于18日、19日连续两天共举办6场。

18日的三场活动都是在江南水师学堂旧址拉开帷幕的。在旧址前,“老羊老师”介绍了这座学堂的来历,鲁迅到此求学的缘由。随后,同学们济济一堂,在朴阅书店内聆听了老羊老师主讲的“鲁迅与南京”主题课堂。

课堂上,老羊老师从学生们熟悉的“语文三怕”——“一怕写作文,二怕文言文,三怕周树人”引入,分析了鲁迅作品因其早期白话文的独特语法、深刻思想与尖刻用词而带来的阅读挑战。针对鲁迅名句“一棵是枣树,另一棵也是枣树”的独特写法,老羊老师引导同学们探讨其文学意蕴,引发了广泛兴趣。他还详细梳理了鲁迅在南京的求学、工作与游历足迹,并透露之后会制作一份专属的“鲁迅南京地图”分享给同学。

下午三点开始的这场活动,25名学员都来自南京航天航空大学长空学院航空航天类专业的大一新生,据领队魏铜介绍,这批新生来自天南地北,包括宁夏、内蒙古等地,许多人是初次来到南京。“他们对‘文学之都’南京的文学底蕴还不够了解,今天的活动让他们不光了解了鲁迅在南京的踪迹,他的思想是怎样转变的,是怎样从南京走向世界的,同时也直观感受到了南京作为中国首个‘文学之都’的深厚积淀”。

“老羊老师”的客观讲述也印证了南京在鲁迅人生轨迹中的重要地位。1898年5月,17岁的鲁迅首次离乡,来到江南水师学堂求学,并于此改名“周树人”。因不满学堂氛围,他于同年10月转入矿路学堂。在南京求学期间,鲁迅接触了《天演论》等新思潮,深受进化论影响,完成了思想的重要启蒙。此后,他于1910年带领师生赴宁参观南洋劝业会,1912年应蔡元培之邀在民国临时政府教育部任职,数次在南京工作或中转。研究表明,鲁迅一生至少有85篇文章、126次提及南京,在其心中地位非同寻常。

此次活动不仅是一次实地参观,更是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通过探访鲁迅曾经学习、生活过的地方,聆听其思想转变的历程,来自五湖四海的南航学子们得以触摸历史脉络,深切感受鲁迅如何从南京起步,最终走向世界文坛,同时也对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南京的“文学之都”称号有了更为鲜活和深刻的理解。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校对 陶善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