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史记 | 武则天金简到底是干什么用的
来源: 紫牛新闻
2025-11-13 17:07:00
随着电视剧《唐朝诡事录3》的播映,剧中的服化道引起网友热议。其中第九集成佛寺案中的“金简”,成为揭露阴谋的关键证据。这枚金简的原型是河南博物院镇馆之宝——武则天金简。
一
![]()
河南博物院镇馆馆藏金简
1982年5月21日,河南登封市唐庄乡王河村的一位青年农民在嵩山游玩时,意外在嵩山峻极峰北侧石缝中发现了一件改变历史的国宝——武则天金简。这片薄薄的金片,重达223.5克,光彩夺目,更珍贵的是上面刻着63个字的铭文,直接来自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武则天,是迄今为止发现的唯一一件与武则天直接相关的可移动文物,堪称绝世孤品、绝世珍品。
这位农民名叫屈西怀,当年只有22岁。起初他以为只是包糕点用的金箔纸,孰料擦去尘土后才发现是一件刻有文字的非常规整的黄颜色的金属片。后来,村里识字的人说,它可能是一件文物。消息传开后,有眼尖的文物贩子私下找到屈西怀,提出高价购买这片金简,出价高达10万元。当厚厚的一沓现金、血书盟誓放在屈西怀眼前时,文化程度不高的他难免有些动心以至犹豫难决,但他毕竟是有觉悟的厚道人。加之当晚噩梦连连,难以安眠,第二天便毅然打消了非法交易的念头,把国宝献给了国家。
这片金简长36.2厘米,宽8厘米,厚约0.1厘米。2008年,河南博物院对武则天金简的成分及制作工艺进行了无损检测和分析,通过对金简不同表征的多点测量,发现金简大部分测量位置合金分布均匀,金简的制作工艺也相当精湛,先是采用锤揲技术将金块锻打成薄片,再用錾刻工艺刻出双钩楷书文字,最后经过砑光处理使表面光泽。成分分析显示,金简含金量为90%,银为10%,符合唐代金器的常见配比。如今,武则天金简珍藏于河南博物院,是该院九大镇馆之宝之一,被评为国家一级文物。从发现之日起,它曾多次在海内外展出,让世人得以一睹这位传奇女皇留下的珍贵实物。
金简上的铭文为:“上言:大周圀(国)主武曌好乐真道长生神仙,谨诣中岳嵩高山门,投金简一通,乞三官九府除武曌罪名。太岁庚子七月甲申朔七日甲寅,小使臣胡超稽首再拜谨奏。”庚子年就是武周的久视元年,公元700年。这63个字道出了金简的来历:公元700年七月七日,77岁的武则天派道士胡超作为她的使者到嵩山投掷金简,祈求道教神灵赐福免灾。文中的“上”指女皇武则天,“圀”通“国”,“曌”是武则天的名字。
金简在发现后很长一段时间内,都因铭文中有“乞三官九府除武盟罪名”字样,而被认为是一通祈求神灵除去其罪名的金简,所以最初被命名为“武则天除罪金简”。当时的一些观点认为,武则天当年任用酷吏,用铁腕的政治手段夺取了李唐天下,晚年可能有负罪之感。但根据学界的不断深入研究,认为这件金简其实不是一通除罪金简,而是一件祈福免灾的金简。原因有以下四条:
一.武则天一生积极进取,建功立业,决策果断,不惧批评。比如,长寿元年(692年)一月,武则天对各地推荐的一大批官员无问贤愚,悉加擢(试)用,举人沈全交讽刺道:“好一个迷瞪的皇帝!”御史纪先知就告到武则天那里,请杖之朝堂,然后付法,谁知武则天笑道:“如果你们这些大臣都兢兢业业,用心做事,就不用怕人们说三道四,把他放了吧。”试想,这样一个天不怕地不怕的人怎么会老去检讨自己。
二.就“罪”字而言,有两重释义:一是罪过,二是疾病痛苦的意思。
三.金简中出现的“乞三官九府”,是一种道家传统的治病驱邪用语和祈福方式。道教认为天官、地官、水官三官能赦罪解厄,故而道教信徒会将写有祈福心愿的简策或投于山巅、或埋于地下、或沉于水中。
四.武则天委托的投简人胡超是一位道士,并非一位他信任的心腹大臣。
由此可见,金简上的“罪”指的是武则天晚年时的疾病痛苦,“除罪”更多地是指向祈福解厄。
另外,根据《资治通鉴》等史书的记载,这个解释也符合当年武则天的身体状况。圣历二年(699年)腊月,武则天曾到汝州温泉沐浴;久视元年(公元700年)4月又到嵩山避暑,5月,武则天生病,道士胡超为她炼丹治病,武则天服了丹药后,病情有所好转,心情自然也好,又一次于嵩山脚下的石淙河大宴群臣。但是所谓的好转只是“疾小瘳”,即并未完全康复,加之五月初一发生日食,于是在天师道“三会日”的中会日七月七日这天,用道家三官手书的方式,向嵩山投简祈福消灾。
史书中没有关于金简投放者胡超的传记,但也提到了他的名字。可以说他是大唐道士、炼丹高手。武则天曾让他“合长生药,三年而成,所费巨万”,服食后,小病得以康复,遂“赦天下,改元久视”,。还有一种记载,胡超“自进药于三阳宫,则天服之,以为神妙,望与彭祖同寿,改元为久视元年”。武则天晚年对道教神仙世界充满神往,有诗《赠胡天师(胡超)》存世。
二
![]()
电视剧截图
我国过去曾发现过帝王封禅祭祀名山大川的玉简和银简,金简的发现尚属首次。武则天的兴趣很广,不仅爱作诗、书法,还喜欢造字,已在各类文献中发现她造的19个字,这个金简上就有5个,包括“曌”,“圀(国)”等。这些字多用于年号、常用字以及她自己的名字,这些字在她去世后逐渐被废弃不用。
武则天一生至少八次在嵩山地区举行封禅、祭祀、访道、避暑、游览等,她立石碑、刻摩崖,办诗会,留下了很多文化遗迹。特别是公元696年腊月,武则天更以中国第一位女性帝王的身份前往嵩山封禅。于是,人们就要问了,一代女皇为什么与嵩山的关系如此密切呢?这要从嵩山和嵩山文化说起。
嵩山居“天下之中”,有36年的地质年龄,历史厚重,既是地理学家眼中的“万山之祖”,又是文化学者心中的中华父亲山。《史记》记载:“昔三代之居,皆在河洛之间,故嵩高为中岳,而四岳各如其方。”这表明古人视嵩山及其周围地区为天中地心,地位超然。由于大禹与他的儿子、夏朝的开国之君启生在嵩山,夏人认为嵩山是他们的祖山。殷人更是把嵩山与黄河一起祭祀。在甲骨卜辞中,既有“求年于河”的记载,也有“求年于岳”的记载,即向黄河和嵩山祈求丰收。周人认为自己是夏人之后,亦视嵩山为圣山。到了武则天,则以周人的后裔和继承人自居,定国号为“大周”,视嵩山为“家山”。武则天在登上皇位后,效法周武王封禅嵩山,为了庆祝封禅成功,更是改年号为“万岁登封元年”,并将嵩阳县改名为登封县,阳城县改名为告成县,取“登封告成”之意,以示其封禅大典大功告成。
武则天虽然与嵩山的渊源如此之深,但在浩如烟海的史籍中却不见关于她在嵩山投放金简的一点蛛丝马迹,如果不是屈西怀的意外发现,历史将继续以缄默的方式尘封雪藏这一段女皇的陈迹往事。特约撰稿 宋宗祧
(本文作者为登封市嵩山文化研究会顾问,洛阳市隋唐史学会专家委员会委员)
校对 陶善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