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糖友”每日呕吐数十次,千里赴宁求医,菌群移植缓解胃肠顽疾
来源: 紫牛新闻
2025-05-23 18:54:00
“最严重的时候一天能吐二三十次,连喝水都会吐……没想到才过了几天,我就不吐了!”5月20日,在南医大二附院的病房内,48岁的青海患者董女士(化姓)难掩欣喜地向记者说道。作为一名有着十几年病史的“老糖友”,董女士近三年来一直被恶心呕吐症状折磨,身体和精神都备受煎熬。
转机出现在5月中旬。她不远千里从青海坐飞机来到江苏,入住南医大二附院内分泌科后,医护团队采用肠内营养联合菌群移植的创新疗法,成功遏制了她长期失控的胃肠自主神经病变,病情得到了显著改善。
每天最多吐二三十次
糖尿病患者胃肠“遭难”
自确诊糖尿病以来,董女士的血糖就像脱缰的野马,难以有效控制。近三年来,恶心呕吐成为生活的“主旋律”。喝水吐、吃饭吐,甚至不吃不喝也会吐,最多的时候一天能吐二三十次。入院检查后排除了肠胃器质性方面的问题,她的情况实在复杂,让很多医生都感到棘手。
这两年,董女士频繁地出入当地医院,却总是陷入“治疗-缓解-复发”的恶性循环。渐渐地,她对治疗失去了信心,发作频率也愈发不稳定,有时两三个月一次,有时一个月一次,甚至一星期就发作一次,生活质量急剧下降,身体和精神都遭受着双重折磨。“有时特别难受的话,只能用手抠吐,只有吐出来才能稍微好受一些。”董女士无奈地向记者诉说。
在经历了无数次失望后,转机出现在今年5月中旬。董女士的家人通过当地医生和网络了解到,南医大二附院在这类疾病的治疗领域有着丰富的经验和显著的成效。抱着最后一丝希望,董女士踏上了前往南京的求医之路。
“我刚见到她的时候,她整个人状态很不好,天天吐,哪有什么生活质量啊。”南医大二附院内分泌科主任医师丁大法告诉记者,长期呕吐不仅导致胃食管反流,使胃黏膜损伤严重,还让董女士处于营养不良的状态。
入院后,团队迅速为董女士安排了胃镜、肠镜、胃排空检测、CT等一系列全面细致的检查,基本排除了其他病变的可能,最终确诊其为长期糖尿病引发的胃肠自主神经病变。“她的胃动力严重不足,正常人进食后4小时左右食物基本就能排空,但她的胃里仍有40%的食物残留。”
菌群移植联合肠内营养
攻克糖尿病肠道炎症难题
针对董女士的病情,团队制定了以肠内营养支持联合菌群移植技术为核心的治疗方案。丁大法介绍,糖尿病作为典型的代谢性疾病,患者长期的高血糖状态不仅会引发神经损伤,还会导致肠道微生态严重失衡。有害菌群的过度增殖不仅会诱发慢性炎症反应,甚至可能进展为急性炎症,进一步加剧肠道黏膜和肠道神经损伤。“菌群移植就是通过重建肠道菌群生态,达到肠道疾病治疗的目的,实现免疫调节与营养吸收的双重治疗效应。”
丁大法介绍,团队采用鼻空肠途径经内镜肠道植管术完成菌群移植。在胃镜引导下,鼻肠管被准确送达十二指肠远端部位,这一操作巧妙规避了胃部消化液对菌群活性的影响,确保移植菌群能直接精准植入目标肠段。整个移植过程患者几乎没有不良感觉,没有创伤,不会影响生活,更不会有心理障碍。“我们在第1天和第2天,分别实施单次菌群注射。考虑到个体差异,如免疫力低下者可能出现有益菌定植率低、体内留存数量不足等问题,我们计划在首次治疗后的3个月,再针对性地追加菌群移植,以巩固治疗效果。”
丁大法强调,在董女士的治疗过程中,除了医护人员的专业付出,家人的陪伴与支持也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她的丈夫和儿子始终不离不弃,在她被疾病折磨得濒临崩溃时,给予她力量。”长期被疾病困扰的患者,心理防线极易崩塌,而此时家人的陪伴成为患者积极配合治疗的重要精神支柱。
目前,董女士的治疗已取得显著的阶段性成果,恶心、呕吐等临床症状明显改善。“第二天和第三天,她喝水后已经不吐了,到了第四天,甚至可以进食少量流质食物。”丁大法说道。
团队首创该病“菌群移植疗法”
超七成患者症状改善
董女士的治疗案例,仅仅是南医大二附院在糖尿病胃肠自主神经病变内分泌科治疗领域的一个缩影。早在2018年,丁大法和团队成员就专注于糖尿病胃肠自主神经病变的专病治疗,涵盖糖尿病胃轻瘫、难治性腹泻和便秘、反流性食管炎等复杂疾病。
而他们的治疗技术发展并非一蹴而就。起初,团队在治疗糖尿病外周神经病变患者时发现,部分患者治疗效果显著,而另一些患者效果却不尽如人意。深入研究后发现,这些糖尿病外周神经病变患者大多合并有胃肠自主神经病变,并且医生们尝试对这些患者实施菌群移植治疗,没想到竟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患者的恶心呕吐、腹泻、便秘等问题得到了有效改善。这一发现让团队意识到,肠道菌群及其产生的代谢物与胃肠直接联系,将其作为治疗胃肠神经病变的手段具有独特的优势。
近年来,南医大二附院已成功实施了300多例菌群移植治疗糖尿病胃肠自主神经病变的病例,约70%的患者不适症状得到了缓解。许多患者在第一次治疗病情有所好转后,为了巩固疗效,还主动要求进行第二次移植。“在这些患者中,有不少二十几岁、三十几岁的年轻人,他们曾跑遍全国各地求医,始终没有好的效果,最后在我们这里看到了希望。”
通讯员:陈艳萍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万惠娟
校对 王丽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