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中心 > 扬子时评

网评|笔墨当守正

来源: 紫牛新闻

2025-11-24 19:36:00

近日,第二届“中国书法大厦杯”书法大奖赛的一则公告引发热议:因个别评委违背评审承诺,私自串联拉票并留下改分痕迹,组委会果断取消草书组特等奖拟获奖资格,50万元奖金随之作废。这一“零容忍”的处置背后,离不开赛事创始人李士杰先生的理念支撑与精神引领。作为集军人坚毅、企业家魄力与书法家情怀于一身的践行者,李士杰先生不仅以企业家的远见卓识倾巨资打造中国书法大厦,更创办此类高规格书法赛事,投入巨大资金只为选拔优秀书法人才,传承绵延千年的中华文脉。这场采取直播方式本以“透明、公平、公正”为核心理念的赛事,正是他对书法艺术敬畏之心的具象化表达,而面对徇私舞弊行为的果断亮剑,更彰显出他军人般的刚正与企业家的担当。遗憾的是,个别从业者的失德行为,让这场承载着传承使命的赛事一度蒙尘,不仅戳破了书法圈的公信力泡沫,更折射出当下书画艺术领域亟待整治的乱象。

乱象何止评审舞弊。近年来,“吼书”“射书”等所谓“现代书法”表演频现公众视野:一个是以拖把蘸墨、边吼边写,墨汁四溅引尖叫;一个是跪地持针管喷射墨汁,宣纸上只剩杂乱墨迹却无一字可读。更有甚者以鼻孔插笔、身体蘸墨等低俗方式“创作”,将书法异化为博眼球的杂耍。这些表演凭借猎奇性在网络上风传,却让普通百姓嗤之以鼻——当书法脱离了汉字的根基、笔法的法度,沦为哗众取宠的闹剧,无疑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公然亵渎,更与李士杰先生倾尽全力传承书法艺术的初心背道而驰。

回望五千年文脉,书法艺术之所以能穿越时空、薪火相传,正在于其坚守的审美内核与文化底蕴。王羲之《兰亭序》“飘若浮云,矫若惊龙”,二十多个“之”字各具神韵,在曲水流觞间定格了文人风骨;怀素《自叙帖》笔走龙蛇、气势磅礴,却字字合乎草法规范,将草书的灵动与法度完美融合;智永禅师三十年如一日临写《真草千字文》,“铁门槛”的典故见证着艺术传承的坚守与虔诚;北宋《大观帖》集历代名家精华,以官方刻帖的严谨性为后世留存了书法艺术的“标准范本”。这些经典之所以成为传世珍宝,绝非靠噱头造势,而是源于对笔墨技法的精益求精,对文化内涵的深刻诠释,这正是传统书画艺术的核心价值所在,也是李士杰先生始终秉持的艺术追求。

当下书画圈的乱象,本质上是功利主义对艺术精神的侵蚀。部分所谓“书法家”抛弃传统、背离审美,将“怪异”当创新,把“低俗”当个性,实则是文化自信缺失的表现;而评审环节的暗箱操作、资本裹挟下的炒作狂欢,更让艺术公平荡然无存,导致“劣币驱逐良币”的恶性循环。这与李士杰先生耗费巨资创办赛事、打造书法大厦的初心形成鲜明对比,他以实际行动为书法艺术搭建纯粹的传承平台,为中国传统书法艺术的传承与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其坚守与担当更显弥足珍贵。

每当看到一些哗众取宠的书法行径,气愤不已,然而,更令人忧心的是,这些乱象正误导着青少年的审美认知,让他们误以为“不用练功底、只需搞怪诞”就是书法创新,最终割裂千年文脉的传承纽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民族的根与魂,书法艺术作为其中的璀璨明珠,容不得半点亵渎与扭曲。整治书画圈乱象,既需要行业层面以李士杰先生为标杆,筑牢制度防线,像“中国书法大厦杯”组委会那样对违规行为“零容忍”,健全评审监督机制,清除害群之马;更需要每一位从业者坚守艺术初心,以经典为师,锤炼笔墨功底,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探索真正的创新,而非投机取巧、哗众取宠。同时,媒体应主动担起文化传播责任,多推广经典作品与正向创作,引导公众树立正确的审美认知,让低俗表演失去传播土壤。

本人不太懂书法,但是也略懂魏晋尚“韵”、唐人尚“法”、宋人尚“意”、元明尚“态”、清代尚“质”,从魏晋的“韵”、唐代的“法”,到宋代的“意”、元明的“态”、清代的“质”,各朝代对书法的喜爱特点虽异,却共同构筑起中国书法绵延千年的艺术脉络。这些审美偏好的变迁,既是时代精神的反映,更是中华儿女对美的永恒追求,使得书法艺术始终保持着鲜活的生命力,成为中华文明的璀璨瑰宝。

笔墨之道,贵在守正。当我们凝视《兰亭序》的流转笔锋,品读《自叙帖》的酣畅气韵,感受到的不仅是艺术之美,更是中华文明的精神力量。愿书画界能以李士杰先生的坚守与担当为榜样,摒弃浮躁、回归本真,以敬畏之心传承经典,以赤诚之心追求艺术,让五千年文脉在新时代绵延不绝、生生不息,让传统书画艺术真正成为滋养心灵、凝聚人心的正能量载体。

王成之/文

校对 陶善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