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中心 > B座西窗

繁星 | 仲夏蘘荷香

来源: 扬子晚报

2025-07-25 17:23:00

一入仲夏,我叮嘱妻子去趟她的老家如皋下原。那儿盛产蘘荷。

下原蘘荷之妙,妙在一个香字。其香如名分两半:既有荷花的清香,又有蘘草的药香。下原蘘荷,外表紫红,内里洁白,两色两香,互为渗透,清香入口越尝越爽,药香入鼻渐闻渐浓。我喜食蘘荷,药香醒脑,清香凉心,且闻且嚼且降火。母亲不喜蘘荷,源自蘘草。蘘草是姜科植物蘘荷的叶子,呈披针状椭圆形,打回来晒干,可引火烧灶。我少时背书,前面读,后面忘。母亲心急如焚,总会说起那句土话:阴天驮穰草——越驮越重。

酷热的中午,妻子端上一盘蘘荷炒毛豆,香气浓郁。孩子们顽皮,夹数片蘘荷,加入装雪碧的玻璃碗中,看蘘瓣扁舟似的,颠簸于碗中。听着他们嘻嘻的笑声,我不禁回想起少年时的忘年交白老爹。他家也在下原,世代种植蘘荷。彼时,我读小学。每逢暑假,父亲都会送我去白老爹家住上几天。酷暑高温,蘘荷秆疯长似的上蹿,肥硕的绿叶,密密匝匝,为根打起天然的防晒伞。仲夏时节,老根已肥,破土而出,便成蘘荷。

夕日西下,我随白老爹去采蘘荷。采蘘荷,平常人往往先扒后掰。白老爹自有绝活:掐蘘荷,出手迅疾,闻名乡里。他弓背弯腰,像一把镰刀,仗着手指长、指甲厚,扒土掐根一气呵成——割草似的采来沾满淤泥的蘘荷。至于那个“掐”字,《红楼梦》第38回中写作:左“爪”右“甲”,竟与乡人的写法不谋而合,尤为传神。

白老爹烹饪蘘荷,也有一手。除去麻油拌蘘荷、毛豆炒蘘荷,他还擅作白蒲茶干炒下原蘘荷。洗净后的蘘荷,如紫红白三色玉片,散落在土黄色的茶干上,其色不及毛豆炒蘘荷绚丽,倒也亲和。其味更妙,除去蘘荷的药香、清香,又有茶干的甘香,可谓“三香”。蘘荷的清脆、茶干的韧劲,互嚼起来,妙不可言。白老爹叫它“妙三香”。

薄暮时分,老爹在河边架起一张木桌,立稳两把小椅,摆好三四盘菜。我俩围桌对坐。他倒上一杯啤酒,我喝着汽水,吃着“妙三香”,聊着蘘荷。一幅可亲可爱的丰子恺式漫画图,倒映入河。

流向远方的还有时光。2003年,我负笈海外,在奥克兰求学。我从当地一位日裔老人手中淘来清道光年间付梓的古籍——八百善著《料理通四篇》。扉页印有手绘《茗荷图》,即《蘘荷图》。画中蘘荷头尾微红,瓣叶蓝白,造型结构与下原蘘荷如出一辙。八百善是江户时代顶流的料理店。真没想到,老家土菜竟是东瀛珍馐。物美的乡味,物哀的乡愁,我愈加思念起“妙三香”,思念起白老爹。

人到中年,我回乡生活,白老爹已经辞世。他下葬的公墓附近,有着百亩良田,种植着他喜欢的蘘荷。回到故园,读古籍时偶见新史料:1925年,如皋葛元勋刊印《发梦一得》,录下今已失传的传统烹制技艺——“蘘荷堪菹”:

蘘荷,茎叶似薑,其根香而脆,可以为菹。菹,酢菜也……

所谓酢菜,就是榨菜。有古籍古方“背书”,今夏我嘱妻子“按图索骥”,试腌一批蘘荷榨菜,想必就可品尝到这酸爽适口的独特风味了。待到腌制成功之时,我将独自带着提篮中的蘘荷榨菜和家酿米酒,前往白老爹的墓地,陪他说说闲话。

故人已和故乡的流云、气味与晚霞融为一体,他已经消失,他也如同这蘘荷的气息一样,无处不在。一入仲夏,我叮嘱妻子去趟她的老家如皋下原。那儿盛产蘘荷。

下原蘘荷之妙,妙在一个香字。其香如名分两半:既有荷花的清香,又有蘘草的药香。下原蘘荷,外表紫红,内里洁白,两色两香,互为渗透,清香入口越尝越爽,药香入鼻渐闻渐浓。我喜食蘘荷,药香醒脑,清香凉心,且闻且嚼且降火。母亲不喜蘘荷,源自蘘草。蘘草是姜科植物蘘荷的叶子,呈披针状椭圆形,打回来晒干,可引火烧灶。我少时背书,前面读,后面忘。母亲心急如焚,总会说起那句土话:阴天驮穰草——越驮越重。

酷热的中午,妻子端上一盘蘘荷炒毛豆,香气浓郁。孩子们顽皮,夹数片蘘荷,加入装雪碧的玻璃碗中,看蘘瓣扁舟似的,颠簸于碗中。听着他们嘻嘻的笑声,我不禁回想起少年时的忘年交白老爹。他家也在下原,世代种植蘘荷。彼时,我读小学。每逢暑假,父亲都会送我去白老爹家住上几天。酷暑高温,蘘荷秆疯长似的上蹿,肥硕的绿叶,密密匝匝,为根打起天然的防晒伞。仲夏时节,老根已肥,破土而出,便成蘘荷。

夕日西下,我随白老爹去采蘘荷。采蘘荷,平常人往往先扒后掰。白老爹自有绝活:掐蘘荷,出手迅疾,闻名乡里。他弓背弯腰,像一把镰刀,仗着手指长、指甲厚,扒土掐根一气呵成——割草似的采来沾满淤泥的蘘荷。至于那个“掐”字,《红楼梦》第38回中写作:左“爪”右“甲”,竟与乡人的写法不谋而合,尤为传神。

白老爹烹饪蘘荷,也有一手。除去麻油拌蘘荷、毛豆炒蘘荷,他还擅作白蒲茶干炒下原蘘荷。洗净后的蘘荷,如紫红白三色玉片,散落在土黄色的茶干上,其色不及毛豆炒蘘荷绚丽,倒也亲和。其味更妙,除去蘘荷的药香、清香,又有茶干的甘香,可谓“三香”。蘘荷的清脆、茶干的韧劲,互嚼起来,妙不可言。白老爹叫它“妙三香”。

薄暮时分,老爹在河边架起一张木桌,立稳两把小椅,摆好三四盘菜。我俩围桌对坐。他倒上一杯啤酒,我喝着汽水,吃着“妙三香”,聊着蘘荷。一幅可亲可爱的丰子恺式漫画图,倒映入河。

流向远方的还有时光。2003年,我负笈海外,在奥克兰求学。我从当地一位日裔老人手中淘来清道光年间付梓的古籍——八百善著《料理通四篇》。扉页印有手绘《茗荷图》,即《蘘荷图》。画中蘘荷头尾微红,瓣叶蓝白,造型结构与下原蘘荷如出一辙。八百善是江户时代顶流的料理店。真没想到,老家土菜竟是东瀛珍馐。物美的乡味,物哀的乡愁,我愈加思念起“妙三香”,思念起白老爹。

人到中年,我回乡生活,白老爹已经辞世。他下葬的公墓附近,有着百亩良田,种植着他喜欢的蘘荷。回到故园,读古籍时偶见新史料:1925年,如皋葛元勋刊印《发梦一得》,录下今已失传的传统烹制技艺——“蘘荷堪菹”:

蘘荷,茎叶似薑,其根香而脆,可以为菹。菹,酢菜也……

所谓酢菜,就是榨菜。有古籍古方“背书”,今夏我嘱妻子“按图索骥”,试腌一批蘘荷榨菜,想必就可品尝到这酸爽适口的独特风味了。待到腌制成功之时,我将独自带着提篮中的蘘荷榨菜和家酿米酒,前往白老爹的墓地,陪他说说闲话。

故人已和故乡的流云、气味与晚霞融为一体,他已经消失,他也如同这蘘荷的气息一样,无处不在。

作者:白本

来源:扬子晚报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