弦歌·校园里的抗战故事⑦|血战到底!抗战歌曲在这所乡村小学传唱80多年
来源: 紫牛新闻
2025-09-12 08:12:00
编者按: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江苏省教育厅新闻办联合扬子晚报·少年志推出系列报道“弦歌·校园里的抗战丰碑”,记者深入校园采访挖掘鲜为人知的抗战故事。这些历史片段,如同矗立在校园中的无形丰碑,记录着烽火岁月里的坚守与抗争,见证着教育薪火在动荡中的传承。
“一九三八五二五,前马人民齐抗日,愿洒殷红的鲜血保家乡……”在江苏省常州市溧阳市前马小学校园里,一首诞生于烽火岁月的抗战歌曲《纪念五二五》传唱至今。80多年前,这首由该校音乐老师陶阜匋创作的歌曲,背后深藏一段可歌可泣的抗战往事,记录下一所乡村小学与家国命运血肉相连。
血战到底,三次击退日军
在前马村的一片茵绿草坪上,静静地矗立着一座“前马人民抗日纪念碑”。碑文记载着1938年5月14日开始的壮烈历程:一九三八年五月十四日,三名日军窜至前马村附近,妄图奸淫妇女,被前马村抗日自卫团团员锄死。日寇三次前来报复,其中规模最大的是一次出动一百六十余人,抗日自卫团奋起抗击,毙伤日寇数人,自卫团副团长陈敬生、分队长陈水清等三人在血战中英勇牺牲。
前马小学副书记、副校长冯玉娣告诉记者,1937年12月1日溧阳城沦陷后,前马村迅速组建了人民抗日自卫团,350多名成员多数为前马小学的毕业生。日军的报复接踵而至。5月25日,日军百余人携机枪、钢炮三面合围,自卫团据险死守,终因弹药耗尽,寡不敌众,村庄失守。日军进村后大肆焚杀,顷刻间全村沦为火海。
村中一座中西合璧的两层谯楼,至今残留着日军机枪扫射的弹痕和60炮轰击的洞眼。前马小学工会主席陈韶康告诉记者,村庄最终沦陷后遭焚毁,但其坚实的抗日基础引起陈毅司令员重视。
秘密据点里的精神号角
冯玉娣告诉记者,《纪念五二五》这首歌正是音乐老师陶阜匋为纪念1938年5月25日前马村一场抗日自卫战斗而创作的。学校组织了歌咏队配合新四军开展抗日宣传,还将《大刀进行曲》《松花江上》《义勇军进行曲》等抗日歌曲刻印后,分送给附近各校教唱。
在溧阳新四军江南指挥部纪念馆中,仍可看到当年流传于溧阳的诸多抗战歌谣,如《吃菜要吃白菜心》《他比亲人还要亲》《快快团结起来》《嫁郎要嫁新四军》《“三不走”歌》《挖战壕》等。这些歌曲抒发了百姓对新四军的深厚感情,也唱出了军民团结抗日的决心。
“那时办学的口号是‘艰苦奋斗,勤俭办学,做有骨气的中国人’。”前马小学党支部书记、校长马志刚告诉记者,1939年春,受陈毅司令员指派,陆平东同志担任前马小学校长,其秘密身份为中共溧阳县委书记。他在学校教师中秘密发展地下党员,在学生中发展抗日积极分子。教师白天授课,晚上开展地下抗战活动。陈毅司令及政治部主任刘炎曾多次亲临视察,常派人送来《新华日报》《论新阶段》及抗日救亡歌曲等学习材料。许多学生受此感召,加入新四军,走上保家卫国的道路。
“英雄中队”传承红色基因
无数的先烈为前马小学留下了宝贵的红色基因,激励着一代代前马人勇于斗争,无私奉献,爱党爱国。马志刚校长表示,学校结合新四军江南指挥部纪念馆德育教育基地积极开展红色教育活动,创建“陈毅中队”“粟裕中队”等多个省市级英雄中队,在学生的心里埋下红色火种。
“唱起《纪念五二五》这首歌时,革命先烈浴血奋战场景仿佛就在眼前。”“陈毅中队”队员荣志涵表示,“今天的和平来之不易。作为新时代的少年,我一定会努力学习,增强本领,把祖国建设得更美好。”
记者手记:
血染的荣光 不朽的传承
走在前马村这片被热血浇灌的土地上,记者无时无刻不被前马人民军民同心和奋勇抗敌的团结和英勇所感动,被先烈们以青春殉国的爱国精神所鼓舞。相信这所历经战火淬炼的英雄学校,其血染的荣光必将化为不灭薪火,照亮一代代前马学子的前行之路。
策划:王璟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王颖 蔡蕴琦
编导 王颖 高嘉蔓
拍摄 庄建剑 薛超 剪辑 薛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