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中心 > 文娱

阅兵式战旗方阵“刘老庒连”的“庄”字为啥多了“一点”?

来源: 紫牛新闻

2025-09-05 15:47:00

9月3日上午,80面抗战英模部队荣誉旗帜组成的战旗方队,承载着历史荣光,接受祖国和人民检阅。然而有网友发现,“刘老庒连”旗帜上的“庒”多了一点,这是出错了吗?对此,南京大学文学院教授陈立中告诉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战旗方队里的“刘老庒”没有写错,不能拿今天的用字规范去要求过去历史时期的用字。


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上,80面抗战英模部队荣誉旗帜组成战旗方队,承载着历史荣光浩荡而来。82年来,新的“刘老庄连”战士已从83号到如今的6673号,“刘老庄连”高举的旗帜,至今猎猎飘扬!

1943年,新四军3师7旅重新组建“刘老庄连”时授予该连的连旗。

目前,引发网友关注的带点的“刘老庒连”是连队的荣誉旗帜,平时使用的连队队旗为现代规范简体字的“刘老庄连”。刘老庄连,前身为江苏丰县四区的一支游击队,组建于1938年11月,1941年2月改编为新四军3师7旅19团2营4连,1943年3月,为掩护淮海区党政军领导机关转移,该连在江苏淮阴刘老庄与日寇展开激战。全连82名勇士英勇无畏、浴血奋战,连续打退敌人5次进攻,最后全部壮烈牺牲。为纪念此次战斗,战后,淮阴人民选送82名优秀青年补入该连,连队被命名为“刘老庄连”。


“孩子,我带你回家!”“莫欺我中华无肝胆,母亲膝下百万兵”!9月3日晚,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文艺晚会上,“刘老庄连”全员补齐的一幕令许多观众动容。

在“刘老庄连”荣誉室内,一根被捅弯的“汉阳造”步枪枪管,记录着这场82年前英勇战斗的惨烈。子弹打光就用枪托砸,枪托砸碎就用小锹砍,小锹砍断就用双手掐,手臂负伤就用牙齿咬。面对数倍于己且装备精良的日军,战士们奋勇阻击,打完枪里的最后一发子弹后,82人最终全部壮烈牺牲……“待风息波静,凯然而归。”这是20岁出头的新四军指导员李云鹏家书中的内容,诉说着期盼抗战胜利、全家团聚的愿望。82人中,李云鹏是唯一留下照片的人。这张珍贵的照片让我们能够一睹英雄的容颜,也让这段历史更加可感可触。

陈立中说,猜测当年连队干部战士最初在旗帜上写的是异体俗字“庒”,所以阅兵式上沿用了这一写法。异体字是指跟国家规定的正体字(标准字体)字音和字义相同而字形不同的字,例如“吴(吳)”是正体字,“呉”是异体字。

俗体字是指字形不合规范、区别于正体字的异体字类型,又称“俗字”“破体字”,其产生源于书写便捷需求,通过笔画简化或偏旁替换形成,如“衅”为六朝时期“釁”的俗体,“龟”为明清时期“龜”的俗体。“庒庄”是“莊”的俗体,“莊”后来简化为“庄”,今以“庄”为正体。

目前,通常情况下要求使用规范的简体字,不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中第十七条规定:“有下列情形的,可以保留或使用繁体字、异体字:(一)文物古迹;(二)姓氏中的异体字;(三)书法、篆刻等艺术作品;(四)题词和招牌的手书字;(五)出版、教学、研究中需要使用的;(六)经国务院有关部门批准的特殊情况。”

陈立中认为,阅兵式上“刘老庒连”的用字可适用以上规定。“不能拿今天的用字规范去要求过去历史时期的用字。阅兵用的旗帜强调的是展现抗战时期烽火岁月的面貌,这是特定环境下的情景再现。”

刘老庄八十二烈士纪念馆馆长石明闯也介绍,这源于战争年代的书写习惯,“庒”是“庄”的异体字,在过去,两字同义同音。也有一种说法认为,这不是失误,而是历史的刻意保留。保留这个“庒”字,就是保留一段鲜活的历史,是对82位英雄最直接的致敬。就像网友们说的那样,不能让英雄们找不到自己的部队。陈立中认为,这些说法有一定的道理。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张楠

校对 胡妍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