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中心 > 文娱

五十二年始圆梦 落花时节又逢君——我与《新华日报》的情缘

来源: 紫牛新闻

2025-11-24 19:58:00

这世间有些缘分,是刻在骨子里的。于我而言,《新华日报》便是这样一份缘。它的名字,于我不仅是墨香与纸张,更是一卷绵长的人生注脚,记录着岁月的流转与精神的归乡。

幼时初识其名,便听师长讲述它在历史风云中的铮铮铁骨。最令我心神震撼的,是它在报道“皖南事变”时,为躲避无理审查,毅然于版面上“留天窗”而刊载周恩来的“千古奇冤,江南一叶,同室操戈,相煎何急”题词的往事。那一片刺目的空白,是无声的惊雷,是凛然的抗议,在我稚嫩的心田里,深深埋下了对这份报纸的敬意。那空窗不空,它盛满了那个年代新闻工作者未说出口的千言万语,盛满了一个民族在最艰难时刻对真相与正义的渴求。

   1973年12月19日《新华日报》2版

这份敬意,在1968年10月我插场成为一名知青后,化作了血肉相连的日常。在文化生活贫瘠的年月里,能公开读到的书报中,《新华日报》便是最珍贵的精神食粮。我像拾穗者一般,收集别人读过、准备丢弃的《新华日报》,就着油灯,一字一句地咀嚼。我备好剪刀与浆糊,将自己感兴趣的文章,分门别类地剪贴、归纳。那一本本厚厚的剪报册,不仅是知识的积累,更像是在迷惘的青春旷野中,为自己点亮的一盏盏微光闪烁的路灯。

命运的转折,在1973年的冬日降临。那时,我所在的六合县五七农场因知青工作小有成绩,引来了《新华日报》记者的采访。作为由扬州知青组成的农场四连连长,我受命陪同《新华日报》的方记者。那段朝夕相处的时光,是我生命中一段华彩的乐章。我们一同走访,一同探讨,通讯报道的题目《柳满江洲》,便是在我的提议下定下的。当这篇凝结着我们心血、记录着农场发展与知青成长的报道,于1973年12月19日赫然出现在《新华日报》第二版时,那种油然而生的自豪与激动,至今想起,仍觉心潮澎湃。

然而,青春的航道从不全然是风和日丽。就在《柳满江洲》初稿形成后,我陪同方记者去扬州地区“知青办”审稿。下榻于扬州地区第一招待所的那个夜晚,我向这位人生中最重要的老师吐露了积压心底的苦闷——因家庭出身问题,我的入党申请屡屡受挫,前路仿佛被浓雾笼罩,悲观与失望啃噬着我的意志。方老师静静地听着,并未多言安慰,只是轻轻地、却极有力地吟出两句诗:“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这十四个字,如同惊蛰的春雷,瞬间劈开了我心中的阴霾。它告诉我,苦难是淬炼,挫折是洗礼,真金需经百炼。这句话,从此成为我终身的座右铭。临别时,方老师邀我有机会定要去南京《新华日报》社看看。这个约定,自此在我心底生根发芽,成了一个萦绕多年的梦。

此后人生轨迹变迁,两年以后,我终以“可以教育好子女”的身份被推荐就读师范,成为一名教师。三尺讲台,粉笔春秋,方老师的那句诗始终是我行路的灯塔。期间,我数次萌生去报社拜访的念头,却总因种种缘由未能成行。这个梦,便如一颗被深埋的种子,在时光的土壤里静静等待。

等待,是为了更盛大的重逢。2018年,适逢知青创建“五七农场”五十周年,我们筹备建立“知青博物馆”。一个执念再次涌上心头——找到45年前那份刊载着《柳满江洲》的《新华日报》。经友人相助,我们终于寻得了那份报纸的电子版。当我们将它郑重地打印出来,看着那泛黄的版面上熟悉的标题,岁月的闸门轰然洞开。那份尘封的梦,又一次被点燃,且比以往任何时刻都更加炽烈。

圆梦的时刻,终于在2025年的深秋,以一种意想不到的方式翩然而至。11月19日,我参加了南京市老体协举办的老年体育宣传骨干指导活动。真正让我的心潮彻底决堤的,是翌日上午——11月20日,活动组织者带我们走进了向往已久的新华报业报史馆。在讲解员的娓娓讲解中,我仿佛穿越了时空,从一张张承载着历史重量的报纸与照片里,重温了这份与我命运交织的报纸的峥嵘岁月。当我真正踏足这方神圣的殿堂,环顾四周,五十二年的夙愿,在这一刻尘埃落定。

期待已久的圆梦时刻——参观新华日报《报史馆》


“五十二年始圆梦”,在我人生的“落花时节”——这褪去了繁华、沉淀下从容的秋日,竟又能“逢君”。此“君”,是这座报社,是它所承载的不屈精神,更是此番有幸结识的报社内这些学富五车、谦和热情的老师们。这岂不是三生修来的幸事?

回首这段横跨半个多世纪的情缘,从少年时的敬仰,到青春时的亲密接触与精神指引,再到暮年时的圆满重逢,《新华日报》于我,早已超越了一份报纸的范畴。它是良师,是益友,是夜航里的灯塔,是贯穿我一生的文化血脉与精神故乡。这份情缘,历久弥新。

张国平 六合县老年人体育协会  原发新华日报报史馆微信公众号

1973年12月19日《新华日报》2版


校对 陶善工